2025年04月25日 02:52 en
×

即将开通,敬请期待!!

丝路百科杂志社

首页 > 丝路百科杂志社 > 往期回顾

往期回顾

让丝路精神再绽芳华

时间:2020-10-28 10:25:22 点击:10024次

微信图片_20210924101331.jpg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思想。大家知道,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和升华。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微信图片_20210924102303.jpg

丝绸之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科学认识和准确评价丝绸之路及其价值意义,就必须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和世界的大视野下。下面,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精彩故事,我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1

“经济因合作而繁荣”

伴随西汉通往西域南北两道交通线的开通,中原与西域在物产、经济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极强,从而形成相互依赖的经贸关系,并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而持久延续。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使者前来中国,正是东西方世界直接发生联系的标志性事件。有学者考证,唐朝在全国设驿站1639所,仅广州的外国客商就有12万人,与唐朝有交往的国家或部族达189个,南亚、中亚和西亚使团来唐共343次。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沿线国家使节来华318次,平均每年15次,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到达。

历史表明,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既是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持久兴旺的动力源泉。“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目前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借中国快速发展之势,实现本国发展目标,成为沿线多数国家的迫切愿望。

2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持续的跨文明交流对话、记录也见证了沿线不同国家、众多民族的成长历程,丝绸之路成为全人类的集体记忆。比如,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

历史表明,文化的互学互鉴,是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精神支点,是丝绸之路魅力永恒的精髓所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只要坚持丝路精神,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2016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外方代表团团长及所有嘉宾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指出:400多年前,1583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他于1599年记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据说这是首个记录、传播这句话的西方人。140年前,1876年的6月,曾经当过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先生出生于杭州,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他的骨灰就安放在杭州半山安贤园。90多年前,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先生游览了西湖,特别喜欢并写下了不少诗,其中一首写得很好:“山站在那,高入云中,水在他的脚下,随风飘荡,好像请求他似的,但他高傲地不动。”他还表示想在西湖边买个小屋,住上几天。

3

“和平因友谊而持久”

古代丝绸之路从形成伊始,就与沿线国家政治的稳定度、彼此关系的和谐度息息相关。我国始终以和为贵、以诚相待,与沿线国家维系了长期和平稳定的政治关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一关系在中国与沿线国家人民持久友好的交往中得到体现和印证。汉唐宋元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先后与沿线上百个国家或民族和睦相处。古罗马、波斯、大食相继兴盛一时,他们与我国相互尊重、友善交往。“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丝绸之路赢得了大发展、大繁荣。

历史表明,古代丝绸之路之所以伟大,还在于其构建的和谐政治氛围、融洽民族关系、安定沿线环境,实现了东西方跨国商贸活动和跨种族文化交流。可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丝路沿线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国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合作、互信,才能共同维护好丝绸之路沿线和平与稳定。

微信图片_20210924102309.jpg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指出:中国的先人早就知道“国虽大,好战必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21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沿路各国人民均受益匪浅。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占领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传播的佳话。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悲惨屈辱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史。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珍惜和平,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

当今国际社会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都已经处在一个命运相关的共同体当中。建设“一带一路”,复兴古代丝绸之路,已成为推动当今国际合作以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

作者: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组委会主任)

本文刊登于《丝路百科》杂志2020年第9期


审校:张红霞

编辑:张一博

监制:沈建国 杨东平  徐志强 蒋涛

×

欢迎登录丝路青年论坛

Welcome to login
  • 手机号
  • 密码
  • 验证码
  • 如果您还不是会员? 立即注册

×

欢迎注册丝路青年论坛

Welcome to registered
  • 手机号
  • 图片验证码
  • 短信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 密码
  • 再次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