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20:44 en
×

即将开通,敬请期待!!

丝路百科杂志社

首页 > 丝路百科杂志社 > 往期回顾

往期回顾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打造职教交流合作升级版

时间:2020-06-29 09:47:37 点击:7121次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掀开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序幕和世界发展进程的崭新一页。六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由理念变为行动,由愿景化为现实,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电力、通信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有效提升了沿线国家的设施联通水平,有效促进了经贸与投资合作,有效密切了人文交流往来,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新平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的顶层设计,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路线图,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抓手。六年多来,我们积极联动内外,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加强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积极打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中东欧教育政策对话等次区域交流平台,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多边合作。在沿线国家新设、增设孔子学院,积极落实“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在互学互鉴的同时,加深了相互的理解与友谊。同时,职业教育也在积极响应,努力探索,培育出了如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鲁班工坊等一批重要试点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

2019年7月,我专程出访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和需求,与马来西亚劳工部部长、柬埔寨国务秘书进行了深入交谈,走访了柬埔寨国家技术培训学院等多所职业院校,与当地教师和中方派出教师进行了座谈,深深感受到了当地中高职院校对于学习借鉴中方先进做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的迫切需求,当地中高职院校在校生很多都是兼职,白天上课晚上打工,当地企业也希望尽快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当时我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带一路,职教先行;职教合作,师资先行。

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期间,各国就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达成广泛共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教育交流和人才培养将为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不断创造平台,持续提供支撑。特别是伴随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相继在沿线国家落地,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极为迫切,亟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参与建设,而这些正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强项和优势。

中国的职业教育伴随着我国日益强大的现代工业体系而成长,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目前,中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1.17万所,在校生近2700万人,每年开展技术培训上亿人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格局,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中国奇迹”就是对其最强有力的背书。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以来,一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一批政策密集出台,中国的职业教育和“一带一路”职教合作进入到了大有可为的政策红利期和发展机遇期。

面向世界,职业教育要继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能力和实用技术传授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共建标准为抓手,借助“一带一路”政策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劳动者,提升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繁荣和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

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满足各自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服务企业海外发展和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抓牢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学科专业建设,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通过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短期研修和来华留学等形式,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师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实力。教育部联合科技部从2019年开始实施“工匠之师”计划,每年选拔1000名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校领导赴德国研修,培养造就一支适应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工匠之师”队伍。

面向职教需求强劲的沿线国家,要发挥学校、智库和区域研究中心的研究作用,加强对其相关教育现状和产业基础的研究,科学谋划“走出去”战略。要发挥学校专业优势,集合优势资源,深度开展合作,以“钉钉子”方式对接沿线需求;要配合企业走出去开展技能培训,注重校企深度合作,强强联合,一方面加强对当地教师的培训,真正授人以渔,另一方面采取“订单班”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土建设者”,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面向自己的强身健体,在当下的技术迭代加速期,包括5G在内的智能技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要利用智能技术打破资源限制,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强调个性化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完善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人工智能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具备良好人机协同能力和扎实技术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智能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在标准建设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建设国际规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高地

澳大利亚有TAFE培训包,英国有BTEC课程体系,成熟的职业教育必然有其教学和技能标准体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先手棋”,国家出台“双高计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集中资源建设50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布局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建设“双高计划”,应加强互学互鉴,以标准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沿线国家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的等效提升,为世界职教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方面,将其模式、标准、资源结合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和产教融合实际,融会贯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标准。

在研制和推广符合当地实际的职业教育标准方面,要充分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和沿线国家教育及行业实际。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去年申报的5项专业教学标准成为了赞比亚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开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建设和推广,例如我国“1+X”证书制度体系中的职业技能证书、大型中资企业面向全球的认证证书,持续深化职教改革的同时,提升我国技术标准和产业体系在沿线国家的认可度。

三、在人文交流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

中外人文交流对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夯实国家间社会和民意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人文交流中最为基础性的重要领域,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方面的先导性和广泛性的作用。

面对国际形势百年未有之变局,要搭建好有关国际交流平台,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智库合作、人员往来、学术和文化交流,促进中外职业教育互学互鉴,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社会基础。要继续加强我国与东盟、中东欧、非洲、拉美、阿拉伯地区等区域和次区域教育交流机制,深化合作内涵,注重实效。

面对国际学生流动的强劲趋势,要摒弃单边主义,通过扩大与沿线国家双向留学规模、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加强师生互访频次等渠道和方式,培养更多相互了解、感情亲密的友好伙伴,让他们成为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友好使者。

面对合作项目对双语人才的紧迫需求,要“引推”结合,既加强小语种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也继续推广汉语教学,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国职业教育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将中国的现实国情、民情传递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增加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让我们继续携手前行,本着“共商”的态度,下定“共建”的决心,拿出“共享”的诚意,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打造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升级版,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和中外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刘利民(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本文刊登于《丝路百科》杂志2020年第2期


审校:张红霞

编辑:张一博

监制:沈建国 杨东平  徐志强  蒋涛

×

欢迎登录丝路青年论坛

Welcome to login
  • 手机号
  • 密码
  • 验证码
  • 如果您还不是会员? 立即注册

×

欢迎注册丝路青年论坛

Welcome to registered
  • 手机号
  • 图片验证码
  • 短信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 密码
  • 再次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