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通,敬请期待!!
从中老昆万铁路全线开通说起
2021年12月3日,是中老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史上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也是亚洲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史上一个带有标志性的日子。这一天,中老双方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与通伦,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共同出席了中老昆万铁路通车仪式。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老挝则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双方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携手并进,取得这一重大成就,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
中老昆万铁路北起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南至老挝首都万象,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利用中国技术、中老合作建设、双方共同运营、直接连通中国铁路网的境外铁路。
中老昆万铁路全长1035千米。途经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和元江、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地形地貌极其复杂,桥梁隧道占比极高,施工难度非常之大,建设方案随时调整。中方施工单位高度重视沿线基础配套建设,对学校、寺庙及乡村道路进行修葺改造,显著提高了当地民众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老昆万铁路通车,是老挝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个原来只有不到5千米铁路的国家,从此摘掉了“陆锁国”的帽子,走出长期封闭状态,变成与外部世界联系畅达的“陆联国”。老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因此将有重大改善,老挝人民举国欢庆。
中老昆万铁路,同时也是两国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是中国—东南亚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重点工程,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棋局中影响深远。东盟各国和全世界对中老铁路全线通车,刮目相看。随着这条铁路全线贯通并持续延展,中国与东南亚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联动发展的潜能将会进一步释放。中老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前景将更加广阔。
习近平主席高度赞扬中老双方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这项铁路工程,赞扬双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老命运共同体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两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殊优势。我们相信,双方再接再厉,善作善成,一定会把这条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地区开发好、建设好,让这条黄金线路永远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
(二)
中老铁路全线开通,时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8周年。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8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8年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本意、“一带一路”的合作方式、“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国内外热议不绝。全面回顾“一带一路”建设所经历的重要历程,客观评估“一带一路”合作所积累的成功经验,理性分析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的理解和认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联动发展共赢发展的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但是,在不断释放无限发展潜能并努力展现创造力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紧迫地感受到国内资源相对不足与市场规模有限的压力,感受到我们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互联互通滞后、务实合作不足的制约。倡导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会帮助和带动参与合作的发展中国家尽快改善基础设施、经济状况和民生福祉,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发挥产能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乃至管理优势,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共同调动国际资源、共同提高参与国际经济运转,实现中华民族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动发展、共赢发展,进而与整个世界实现良性互动。
第二,“一带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导下全球治理的新范式。
长期以来,由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西方国家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并且从根本上把控着国际行为规则的制定权,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极不平等,国际经济秩序严重扭曲,广大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处于国际治理进程之外。我们倡导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三原则为基础,共同协商合作项目,共同开展相关建设,共同享有合作成果。中国作为合作主导方不向合作方提出任何前提条件,不附带任何政治要求,不把我们的意愿和主张强加于人。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相互补充,多种合作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这种相互尊重、完全平等,既不强人所难也不勉为其难的新合作范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透明性、包容性和互利性,完全符合时代潮流,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维护发展利益和主权尊严的需要。
第三,“一带一路”是通过利益诉求相互对接,实现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新创举。
人类社会是由拥有不同发展理念并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国家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人类文明之进步,是不同时空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不同水平形态相互作用和影响,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过程。我们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各类基础设施最可能广泛地互联互通、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尽可能充分地自由发展,同时全面开展政策沟通与民心相通等人文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将不同国家的发展战略、项目规划与质量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理念对接、标准对接、规则对接和管理方式对接,事实上拉近了合作伙伴国和各国人民的距离。这种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超越社会制度差异,超越地缘政治纠纷,也超越社会发展鸿沟的互利务实合作,前所未有地推动和促进了拥有不同文明背景的各国人民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创造性开启了人类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新发展阶段。
第四,“一带一路”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影响巨大而深远的重大事项。
今天,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不仅表现为力量对比持续改变、国际关系深刻变革、地缘政治形态与全球安全架构广泛重组,同时还表现为人类生存条件,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巨大变化,表现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叠加带来的风险与挑战。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们把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抗疫,推动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纳入“一带一路”合作进程,同时将产业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等新事物,作为与发展中国家深化合作的重要领域。这是任何国家、任何国际组织未能做到,也无法比拟的。8年来,正是由于这一切,“一带一路”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合作成果的共享性和普惠性,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三)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重申:“面向未来,我们将同各方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他特别强调:“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2021年7月,他在纪念建党百年大会上又庄严宣布:中国将继续“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目前,总体上看,从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中蒙俄所在的欧亚接合部地区,到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南太平洋地区,“一带一路”建设到处呈现良好态势。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已经常态化。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全球经济运行以及人类进步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基础设施建设与联通、产能跨国转移与合作、社会民生工程与福祉、数字经济合作与管控、支付方式改革与创新,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方向。“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新基建”,要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协调,彼此牵引,统筹推进。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毕竟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既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先例可以依循。在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困难和风险、压力与挑战如影随行,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国际政治关系、世界经济格局、地缘安全架构、文明共存态势等诸多方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艰辛性与曲折性,将会超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此外,由于西方国家恣意干扰破坏,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充满不确定性,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安全态势本身就复杂多变,新冠疫情之类的突发性灾难仍有可能发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日益增多,长期性与严峻性将超出预想。拜登政府推出的所谓帮助发展中国家兴建基础设施的“B3W”计划,欧盟与日本建立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以及欧盟与印度就建立同类关系制定的综合性计划,目的都是要与我国争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尽管如此,面向未来,我们还是要继续加大与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力度。政治关系稳定、经济效益可控、信用相对较好的国家,应当成为资金和技术优先投入的重点方向。我们的目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作者:于洪君(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此文为在2021丝路青年论坛上的演讲,刊登于2022年《丝路百科》杂志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