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通,敬请期待!!
9月7日,在2023丝路青年论坛上,举行了新时代丝路青年人才对话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副院长崔守军,强脑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合伙人何熙昱锦,知乎副总裁、总编辑王豫斯,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经理黄力,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许宗冕,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第35届清华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理事长王洲围绕“凝聚青年人才力量 ,助力未来产业发展”主题,结合当下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从各自的领域和不同的角度,就“企业怎样吸引、培养、留住人才,人才需求现状与思考”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化青年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等现实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唐晓阳为本次对话作总结发言。
对话由《财经》杂志社社长助理修思禹主持
崔守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更多是引进来,从1978年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我们是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技术、资本。2008年之后,更多是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在2013年提出来的,今年是一个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非常好的节点。
从人才的培养上来看,现在特别需要的是培养走出去的人才,以前更多是我们到欧美国家留学、学习,现在更多的是要把我们已经培养好的人才更多地输送到除了欧美国家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交流。比如对巴西、印度这些国家进行研究的人才就非常少。金砖机制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5国拓展到11国,还有更多提出申请加入的国家。但是我们对这么重要的一个机制,对很多成员国的认知还比较有限,所以我觉得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讲,非常重要的是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不是说紧紧盯着西方的发达国家,而是对新兴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要有了解。
王 洲
人才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是做芯片,来自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属于科技行业,科技行业对于人才需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创新性,因为科技本身是一个以创新为基础的学科。
在整个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常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我们学术和科研领域也是有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泛国际化的组织。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这块,我们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和学术共同攻关,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一系列联合项目申立和共同承担,包括大型的科研装置,大型科研实验和具有前瞻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积累,这一块可以很好的带动我们青年的人才参与到主流的科技人才成长通道中。
何熙昱锦
人才对我们企业发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竞争当中往往和特别大的公司在抢顶尖人才,包括neuralink、谷歌、苹果、Facebook这些。虽然我们的薪资没有办法和大厂比,因为我们是创业公司,但是有自己的优势。第一,我们公司在全球脑机接口领域里面是非常领先的,我们2015年就成立了,比neuralink还早一年。我们的很多技术比美国还领先,所以很多科学家愿意加入我们,是希望跟我们一起开拓这个行业。
另外,他们也看到中国现在整个创业环境和对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他们的实验、科研可以在真实的世界发生影响。这个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有很多科学家选择加入BrainCo来到中国,相对留在美国大厂里面做一颗小螺丝钉,他们在BrainCo能更有发展前景,发挥更大的价值。
最后,我们公司的价值观以科技向善为导向,我们脑机接口的应用也是致力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包括残疾人、多动症、孤独症、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群体。在那些科学家来讲,他们的科研成果能在真实的世界产生社会价值,对他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在国内的实践比美国走得更早,所以这些科学家也愿意来到我们这边加入我们的科研工作,在国内,甚至将来要在中国往国外输出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黄 力
在传统行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人才标准方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求。第一,需要跨文化交流和语言类的人才。第二,我们需要国际法律的人才。第三,我们需要服务海外项目驻地的医生和农业技术配套人才。第四,我们需要培养当地的员工。总体来说,我们需要有奋斗精神,专业精神,这是我们今天参会的高校需要培养的,也需要我们文化的实践和融入。只有我们落地生根,把自己、把企业融入到当地,我们的事业这样扎根到“一带一路”,才能把“一带一路”建设好。
吸引与留住人才的具体举措是,一是有国际化机制。二是发挥企业的文化作用,如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对文化的尊重,互相的帮助和文化融入。三是会为国际人才提供很多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四是我们项目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比较高,在中铝干过和接触到的都是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和装备。
许宗冕
中非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联合出资成立的对非农业投资开发和基金管理的一个平台。对于人才这方面,我们公司对人才的复合型技能的需求更大一些,比如语言这一关肯定要过。贸易和农业,专业的知识要懂产品,懂农场运营,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对外交工作、外交知识方面有相应的了解。
对于人才怎么留在我们公司。派驻到非洲的员工,工作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我们尽力在非洲为他们提供当地最好的物质条件,如果国内有家属,有老人的,我们公司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国内的后顾之忧。对于非洲前方他们有什么需求的话我们国内也会尽力帮他们协调解决。
对于当地的员工来说,我们公司在非洲两个项目基地累计为当地提供超过2.5万个工作岗位,都是当地的居民从事这个工作。为了吸引这些当地的劳动力和当地居民,我们公司4000多户家庭免费提供住房水电,解决约1.75万当地人的温饱问题。也给他们配备完善的饮水、卫生设备。在我们公司坦桑尼亚的项目基地上,因为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比较落后,坦桑尼亚公司也出资兴建一所职工医院,为公司的员工和家属与当地的居民超过10万人提供过医疗卫生服务。通过这样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民生情况,尽量吸引当地的人才。
王豫斯
知乎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中文互联网公司,在美国和香港双重上市的平台性的互联网公司。
知乎从建立起一直强调专业性、科学性和友善性讨论的空间。知乎截至2022年年底,月活突破1亿,累计超过5亿条问答内容。知乎的用户非常年轻,18岁到35岁之间的用户占比达到75%,用户受教育水平非常高。本科以上的用户量达到80%,而全互联网这个比例是20%。
提到人才,我们知乎有一个新的方向,包括服务用户的理念也跟这个很相关。今年两会的时候,李强总理提到一个数据,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达到2.4亿人,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这就证明我们的人才红利正在勃发、正在体现。这里面有一个新的人群,我们管他叫“新职人”,职业的职,这主要是指受到高等教育,一般是大专以上,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作的人,这个人口团体数量大概有4亿人。这个“新职人”群体也是我们知乎主要的用户。
现在有一个讲法叫“新阶层”,可以理解为“新阶层”主要是“新职人”团体为代表的。在知乎上的人为什么倡导专业性的讨论呢?这些人大部分是新职人,他们在某个领域可能是专家,比如他可能是一个航空发动机的工程师,可能是一个某种农作物的专家,他们在这个上面讨论。知乎往往是给他们提供服务的,给他们提供服务场和舆论场。跟知乎在一起,就是跟新职人在一起。
吸引人才和保留人才,首先要给这些人才提供相对有竞争力的收入和待遇,这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另外给他新的成就自我、展现才能的机会,这样才能保留住他。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是可以在国际上站得住的,我们知乎为什么做到全球最大的中文问答社区也是一样的,包括我们吸引高级的编程专家、程序员、运营专家、管理专家也是基于以上几个条件。
唐晓阳
首先,我觉得刚才这个项目的组织非常好,让我们看到现在人才问题,特别是青年所关注的问题的方方面面。用一个比喻来讲,有点像一个人才产业链。我们看到的是从培养,再到选才,再到用才、留才,一整套都看到一个产业链。跟产业链相关的又有生态系统,比如你要留才,还要考虑他的家庭,要才要考虑配套产业,考虑整个产业生态。这就显得一个非常全面,通过人才问题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一带一路”开展过程当中所显示的蓬勃多元化的途径。
落实到人才问题上,刚才主持人也提到还有怀才不遇的。其实我们现在的人才结构是一个非常多元和流动性的结构,可以在不停地变化。所以即使有这种怀才不遇,但这个可能跟古时候那些墨客骚人很落魄,一生落魄不一样。因为我们的平台是多元的,就像中非农业或者矿业,他可以做农业,做矿业,也有各种医生和语言。到了信息产业或者芯片产业,又有专门的电子技术和高科技的东西。无论你的兴趣和能力在哪里,你如果有短暂的怀才不遇,那可能只是你的平台不对,要知道适合自己的场合。
这是我在刚才的讨论当中得到的最大的启示,我们现在整个业态、整个社会是非常全方位的。以前是发达国家生态系统和人才产业链做得好,但我们现在中国也做得非常全面,各种人才都能得到自己的发挥。
我们现在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在发展中国家推动产业链和生态进一步完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这个讨论的意义所在,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人才系统是慢慢由小及大,推广到一个更全面的世界上人才的一个大流动和大的业态。
在这里,我希望年轻人在这样大时代的背景下面,你不再抱怨怀才不遇,而是看到更多的机会,把眼光放远,把自己的兴趣找准。我相信,在这样全球“一带一路”推广的大背景下,每一个青年人都会在伟大的时代当中找到自己发光发亮的地方。
审校:张红霞
编辑:岳零然
执行副总编辑:季昌仁
监制:杨东平 徐志强 蒋 涛
丝路国际智库理事长:杨邦杰
丝路百科杂志社理事长:白庚胜
丝路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顾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