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通,敬请期待!!
于洪君
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剧烈、最为复杂、也最为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整个国际关系体系和地缘政治形势,包括中国与泰国所在的亚太地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有增无减,相互叠加,大有此生彼长、积重难返之势。中泰两国所在的亚太地区,推动和平与发展进程,打造区域合作伙伴关系,面临一系列共同性风险和挑战。
亚太国家所面临的这些风险和挑战,涉及人类社会和国际关系的所有方面,既是无所不包的时代之变,也是远涉未来的历史之变。其突出表现是: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进退失据,发展模式多样化面临挑战,制度竞争白热化日趋一日,国别性政治动乱与区域性武装冲突此呼彼应。全球治理和治理体系改革滞后、缺失、扭曲、异化等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愈加严重。
在这种形势下,现有的国际交流对话平台与协调合作机制,运转失灵、职能缺失问题分外突出。无论是全球性政府间合作组织,譬如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还是跨区域或区域性合作组织,譬如二十国集团、美洲国家组织、欧洲联盟、非洲联盟、阿拉伯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南亚国家联盟、独立国家联合体,都显得力不从心。个别国际组织,甚至沦为强权政治工具,严重干扰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譬如七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等。
作为当代国际关系重要引擎的大国关系,主要是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俄关系、美俄关系、俄欧关系以及美欧关系,均处于变与不变交替交织、相互影响彼此牵动的复杂异动状态。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合作意愿日见短缺的世界经济,此起彼伏又久拖不决的地区冲突,特别是台前幕后的大国战略博弈,仍在加剧国际社会的分裂和对抗。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可测性。
中泰两国所在的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但我们所处的南海地区,风高浪险,波诡云谲。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盘根错结,域内外问题和矛盾日积月累,尤其是所谓的“印太战略”出笼后,本地区发展与合作面临不少亟待破解的瓶颈,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出现许多日益紧迫、甚至是刻不容缓的共同议题。
面对“人类社会何去何从”“亚太地区何处去”的世纪之问、时代之问,国际上众说纷纭,各种主张五花八门。中国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各国发展诉求的一致性与安全利益的关联性出发,提出了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实施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对外政策,在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持续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联手世界各国,包括周边国家,积极参与并主动引领全球治理和治理体系改革。虽然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非常复杂,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前所未有,但我们始终坚持与世界各国,无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还是发展水平不同的周边邻国,积极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对话、协商与合作。
中泰两国互为重要邻国。历史上,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现实中,双方各领域的友好往来紧密而频繁。近年来,尽管国际大势和地区局势纷乱复杂,中泰双方的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执法合作稳步推进。“中泰一家亲”的传统赓续有加,不断谱写新的篇章。中国华侨大学与泰国伙伴共同举办的中泰战略研讨会举办多届,影响日增。介绍泰国情况并反映中泰关系的《泰国研究报告》连续出版,就是中泰多领域交流合作齐头并进,人文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的重要标志。
亚太经合组织,即通常所说的APEC, 是以“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为宗旨的区域组织。这个诞生于1989年、目前已很有影响的区域交流平台,是亚太地区21个国家和地区谋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机制。中泰两国都是APEC重要成员,我们应携手并肩,共同珍惜,努力呵护并妥善利用这个重要的区域对话机制和治理合作平台。
中国与泰国以及整个东盟,在APEC内外的交流合作与时俱进,卓有成就,经验丰富。2022年11月泰国作为东道主成功举办APEC曼谷峰会,“开放、联通、平衡”为主题,聚焦亚太、共谋发展,首先是亚太自贸区建设问题,反映了各方共谋稳定、共求发展的坚定意愿和决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曼谷峰会并发表重要演说,提出推进亚太合作的六点思路,即提出筑牢和平发展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实现更高层次的互联互通、打造稳定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优化升级。他对泰国进行的国事访问,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中泰两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谋发展、推进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今年11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十届APEC峰会,是本年度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大事件。中方关于“开放包容是亚太合作的主旋律,共同发展是亚太合作的总目标,求同存异是亚太合作的好做法”的政治主张和相关政策,充分显示了中国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对外合作,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包括大国关系演变的坚定意志和战略决心,因而得到APEC成员和国家社会的广泛认同。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稳定、改善、优化大国关系,必须与发展、巩固、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机地协调起来、统一起来。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特别是强权政治、冷战思维、丛林法则,没有前途,终将被历史所唾弃。面对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改变、国际战略格局深刻重组、人类进步发展重心位移,世界各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风雨同舟,共克时艰,趋利避害,有效应对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考验,才能有命运与共的美好明天。
于洪君 法学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历任中联部中亚处处长、中国驻哈萨克斯坦使馆一等秘书、中央外办参赞、中联部研究室主任、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联部副部长。现为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丝路百科杂志社特邀专家、一带一路青年发展报告主编。
审校:张红霞
编辑:岳零然
执行副总编辑:季昌仁
监制:杨东平 徐志强 蒋 涛
丝路国际智库理事长:杨邦杰
丝路百科杂志社理事长:白庚胜
丝路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顾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