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通,敬请期待!!
史志钦
2021年11月19日举行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百年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局势纷纭复杂,“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在新冠疫情之后“一带一路”面对新的环境何去何从。答案就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关于具体怎么建设?核心词是遵循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了几点:第一,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过去提抓“五通”,这次又突出强调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第二,拓展国际合作的新空间。现在整体经济形势不好,市场与资源有限,原有的方式方法可能不行了,怎么办?需要创新,开拓合作新空间。第三,风险防控很关键。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第二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及以后反复强调这一点。只有做好防控风险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合作,取得更高的投入效益,实现更高的供给质量和更强的发展韧性,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一、“一带一路”建设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第三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从2013年到现在8年多了,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战略机遇期还有,但是和8年前10年前不一样了。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总体上看,和平发展没变,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变,国际发展战略格局对我国有利,还有重要的机遇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分论坛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这一国际倡议酝酿于中国发展的最佳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早十年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晚十年就会错过机会”。2001年7月,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9·11事件”后美国外交政策发生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孕育着百年变局。这期间,中国加入WTO,贸易爆发性增长,中国经济像插上翅膀一样,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010年中国经济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参与国际社会事务、参加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上升。这一时期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国际背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所谓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也指的是我们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这就是我们的战略机遇期。
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也表现出各个时期“一带一路”建设面对的不同内外部环境与侧重点。第一次突出强调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第二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以人民为核心。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强调以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为目标,继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是对的,必须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以2017年5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标志,“一带一路”从中国理念成为全球共识,为我国促进全球发展、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理念与实践。然而,2018年后形势逐渐发生变化,中美贸易摩擦导致贸易环境恶化,此后又暴发全球新冠疫情与百年变局同步交织,致使全球政治与经济冲突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加剧;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及信任赤字持续恶化,大国之间不信任问题凸显已成为全球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嘉宾合影
疫情所导致的信任赤字的恶化严重地冲击着国际合作。西方以安全为籍口频繁干涉合作,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大,安全与产业链、供应链挂钩,威胁着传统的国际分工体系。过去的比较优势看重成本降低,现在的比较优势则加入了安全因素,比如粮食、口罩及医疗器材,本是常见的公共产品,但在疫情冲击及不信任情绪的干扰下被看成某些势力的要挟工具。当下,由不信任而引发的信任赤字导致大国关系紧张,大国博弈加剧,小国面临被迫选边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拉帮结派,通过所谓民主国家峰会与联盟,四国同盟,AUKUS(美、英、澳成立的新印太安全联盟)等,制造意识形态对立,遏制与孤立中国,干扰“一带一路”建设。在大国关系中,中欧关系本来是比较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在美国的挑拨和施压下开始出现振荡。2021年,中欧关系停滞,中欧全面投资协议遭冻结、中欧相互制裁、中英关系倒退、立陶宛宣布退出17+1中东欧合作框架,欧洲议会及多国议会成为反华的急先锋。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欧美版的“一带一路”战略也相继出台,如欧盟的全球门户战略、美国的B3W计划(“重建美好世界”)即美国版的“一带一路”等。
由此看来,西方国家拉帮结派,已见成效。接下来,发展中国家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将会面临被迫选边站的困境。
二、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新思路指导
面临这个情况,第三次 “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为未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坚持定力不动摇,坚持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因为它是我们的百年工程,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到今天的必走之路,是改革开放40年走到今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它不仅写进党章和党的其他文献中,而且其精神也体现于宪法之内,即通过“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近两年内的一系列讲话也反复强调这一点。因此,我们不能因为风吹草动就动摇信念,要有定力。
“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现场
我们强调坚持定力不动摇,因为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带一路”倡议取得巨大成绩,我们具备了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物质基础。目前我们已经全面脱贫进入小康社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成果丰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
我们强调坚持定力不动摇,因为“一带一路”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具备了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外部环境。8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有目共睹,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到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都取得显著成就。政策沟通成效卓越,中国已经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设施联通来看,中巴经济走廊一期建设完成,第一次高峰论坛以及第二次高峰论坛确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部完成;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4万多列,发送货物32.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5%和84%。就贸易畅通而言,2021年一季度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完成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19.4%和12.4%。在资金融通方面,亚投行为世界金融体系提供帮助,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已免除对非洲相关国家截至2020年底到期的无息贷款债务,是对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贡献最大的国家。最重要的是奠定了心相通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求我们必须把新的开放战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为导向,以加大开放促进经济建设,最终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第二届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出重点从五个领域开放,即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我们要始终树立开放的心态,牢记没有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成果;要警惕开放疲劳,不能把开放仅作为口头禅;牢记开放不是对世界的恩赐,而是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根本方略,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才有今天的成就。我们还需要牢记,开放不是简单的买和卖,要有开放的思想、开放的言论、开放的学术。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习惯外界的批评。批评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要把善意的批评和刻意的抹黑分开,要抛弃傲慢、自傲,摒弃惟我独尊的思维,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三、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新方案设计
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要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核心是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的理念,坚持高标准、惠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开放和创新求发展。这一理念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体现的是未来经济建设的一场深刻变革,其基本原则是坚持不能简单地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坚持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多抓民生工程,促进包容性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争取在卫生和教育领域实现早期收获。多做雪中送炭之事,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扎实做好民生工程,不能光追求高大上,既要有高大上,又要有小而美。小而美的项目效果立竿见影,直接影响民众,要将小而美的项目作为优先事项。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求我们必须把绿色作为底色,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坚持“与国际社会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多边合作平台”。
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国际反腐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坚持一切合作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鼓励各方在建设廉洁文化和打击腐败方面作出更多努力,以“零容忍”的态度、“零漏洞”的制度、“零障碍”的合作,根除腐败行为。
中欧班列(大连——莫斯科)
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纳入新议题、创新工作方式、提供新型公共产品。坚持高质量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的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抓住数字经济和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改善全球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还要不断地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旨在推动开放理念从沿海、沿疆向内陆演变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随着形势变化、国际环境变化,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一带一路”链接国内区域战略与国际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话协商,实现合作共赢,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者:史志钦 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百科杂志社执行总编辑,本文为作者在 2021 年丝路青年论坛上的演讲
此文刊载于《丝路百科》杂志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