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通,敬请期待!!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未来的领导者,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加强友好关系的关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青年培养和提升了自身的责任感和全球视野,承担起了“民心相通”的责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奉献了力量。
一、“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中,青年群体的独特性及重要作用
(一)青年群体的独特性为“一带一路”注入活力
青年人朝气蓬勃,对新鲜事物和环境感兴趣并充满期待,更容易在沟通交流中打破障碍,成为“一带一路”实践中促进各个国家加强友好关系的关键。
一是青年群体创新能力强。青年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他们可以利用新兴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探索创新的发展路径,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作出贡献。
二是青年群体语言能力优秀。青年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作为桥梁和纽带,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他们可以通过参与文化交流和语言培训等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三是青年群体国际视野广。青年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思维,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持。他们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和服务跨国企业等,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发展模式,提高自身的全球化思维能力。
四是青年群体代际传承强。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具有代际传承的重要作用。中国青年可以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活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外国青年则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熏陶,增进与中国青年的了解和认同。
(二)青年群体在“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青年群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无论是海外建设项目还是国际文化交流,他们都积极融入并作出独特贡献。
首先,青年群体在“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的各个领域作出贡献。一方面,他们是各类基层项目的推动者,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创新创业等方面;另一方面,他们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知识普及者,通过各种形式向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宣传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成就。
其次,青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广泛交流合作的主要力量。青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通过参加国际性的交流和合作活动,增强与其他沿线国家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共同发展。他们在各个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加深同沿线国家的文化、经济和人文交流,为各方的互利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再次,青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中创新创业的推动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青年积极参加创新创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他们通过不断创新,提高了沿线国家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带动了各国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青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中责任意识的倡导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青年肩负起重要的责任,积极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共赢”的理念,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各方加强沟通、协作,为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中国青年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不断成长
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中国青年通过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志愿服务和创新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为推动共同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一)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创新创造中展现青春风采
中国青年积极参与科技研究,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动知识共享、跨国创新。
在世界最长的全预制桥梁——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建设中,中国建筑青年创新研发不落地移动施工钢平台,实现“桩上打桩、梁上运梁”的“空中施工”工艺,做到全程不落地施工、机械设备“零着陆”,解决了工程环保要求的“世界级”难题,这在世界范围尚属首次。
2021年9月1日,以色列海法新港如期开港,这是我国企业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智慧港口”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中国建筑青年在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采取了很多在当地首次采用的技术和工艺,如高智能化的桥吊及轨道吊控制操作系统、船舶岸上供电系统、独具以色列标准要求的特色消防泡沫炮和消防水幕系统等,为自动化港口“智慧大脑”的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互融互鉴中增进友谊互信
中国青年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文化展览、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等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了解和认同,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在马来西亚,中国建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苏丹阿兹兰沙大学合作建立“中马建筑技术职业教育发展中心”,面向中方员工开展马来语培训,面向属地员工开展建筑水电专业培训等覆盖超1000人次。与拉曼大学联合举办中外青年对话会,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等当地多所高校合作开展学生实习项目,受邀参与马来亚大学“创新开放日”等,青年员工和当地师生积极参与,在心与心的交流对话中汇聚青春共识。
在印度尼西亚,中国建筑青年充分尊重当地习俗,结合开斋节、圣诞节等为136名印度尼西亚籍员工持续送上节日祝福。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中外青年一起举办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等民俗体验活动,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彼此交心、文化交融。
(三)开展公益与志愿活动:在志愿服务中彰显责任担当
中国青年作为志愿者参与了许多“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公益活动。他们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服务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
中国建筑青年在埃及开展“红海行动——海滩清洁战”海洋保护活动,对苏科纳(Sokhna)港海滩的塑料、废弃布料和金属废弃物等进行分类拾捡、处理,吸引30余名中埃青年员工和部分当地居民加入。属地员工Amr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也是第一次参与由一个外国企业开展的海洋保护活动,对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很有意义。”
在菲律宾、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莫桑比克等地遭遇山火、洪水、台风等灾害时,中国建筑出动装载机、挖掘机等各类机械设备,派出青年志愿者,帮助当地民众抢救物资、扑灭山火、清理道路、疏导洪水等,并积极捐赠食物、矿泉水、衣物等救灾物资,帮助当地居民渡过难关。从帮助巴基斯坦当地学校修缮水渠,再到帮助厄瓜多尔圣埃伦娜民众解决灌溉和饮水问题,中国建筑青年积极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社会民生作出了贡献。
在伊提哈德铁路沿线存在多个阿联酋国家级生态保护区。铁路线将巴卡阿苏卡陆地自然保护区北端割裂,使得濒危物种翎颌鸨和刺尾飞蜥的保护工作和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受到挑战。中国建筑青年通过对区域内生态现状进行细致调查、耐心分析、制定方案,成功南迁并扩建了生态保护区,保证了濒危物种的正常生存环境。同时,他们在铁路线下修建了70个涵洞便于动物穿行,开发了50公顷的翎颌鸠觅食区,种植了750株阿拉克树及1600株热带植物灌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中国建筑连续两年获得被誉为中东“绿色奥斯卡”和“阿拉伯地区可持续发展标杆”的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大奖。
(四)带动创业创新:在助力当地发展中致力互利共赢
中国青年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企业合作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维合作,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了本地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带动就业与收入提升。
在阿尔及利亚南北高速项目建设中,中国建筑青年编制多语种培训教材,通过实习生观摩学习、系统培训等措施,培养属地化员工技术骨干,传授先进施工经验,帮助他们成长为掌握高速公路建设各种技术的建筑工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建筑累计聘用了逾万名属地员工,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就业。
肯尼亚内罗毕供水管线项目大力推进雇员本土化,实施“一对多”方案,组建了13支带教队伍,开展技术培训活动,累计帮助当地500多名年轻人实现了从零基础到建筑产业工人的蜕变。海外职工王约翰和青年工程师于春雨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对。为了让王约翰尽快掌握技能,于春雨为他开设了测量带教课程。通过连续65天的学、练,王约翰掌握了水准仪的标准使用流程和正确使用方法。6年的相处,两人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三、丝路青年关注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的热点
丝路青年在“一带一路”实践中了解中国、感受中国、爱上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些关键词成为他们关心的热点。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米尼克青年黛莉亚·杜克雷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让很多国家很多人重新认识了古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世界众多国家实现新发展的机遇。
(二)中国式现代化
摩洛哥青年阿明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以中国方式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包含公认的现代化特征,也包含中国的特色。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技术独立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现代化建设立足国情,以人民的利益为先。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新的标杆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
佛得角青年达妮塔·伊冯·罗穆阿尔多·利马认为,中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不是偶然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结果。她认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自力更生,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发展壮大的。
(四)中华文化
尼日利亚青年阿米娜·加吉认为,中国的文化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北京更是一座历史文化深厚的旅游城市。著名的中国长城令人叹为观止,历经几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这本身就是中国人民辛勤智慧和认真负责的一个标志,使人不禁追溯和回忆中国悠久、光辉的历史。她从中国获得的价值观将永远对她有益,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体验中华文化。她说,如果我们都努力为彼此创造价值,我们的世界会更好。
(五)“一带一路”
喀麦隆青年苏勒·马努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使青年受益匪浅。青年是“一带一路”合作的生力军,但同时面临多重共同挑战,如全球变暖、人口老龄化等。青年人必须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从不同的独特经历中相互学习。现在,最终共同发展的力量在于青年这一代人,各国青年要以合作的心态共同承担起这个使命和责任。
(六)交流合作
加纳青年穆萨·弗林蓬认为,随着中国在诸多领域的崛起,他相信中国、加纳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将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创业领域。加纳正在崛起成为非洲的经济中心,他相信,如果中国、加纳深化教育交流,两国将在很多方面受益。
(七)教育
贝宁青年诺言认为,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和探讨可以深化中国和贝宁两国各层次的关系,增强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文化和教育是贝宁与中国合作的决定性动力,因为许多来自贝宁的年轻人选择在中国继续他们的教育。他相信,在两国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和贝宁两国青年将继续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携手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四、丝路青年未来在“一带一路”发展中的机遇和空间
(一)数字经济
一是促进数字技术合作,青年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推动数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二是推进数字贸易,青年可以通过数字化营销、电子商务等手段,积极参与数字贸易,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三是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青年可以通过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二)绿色环保
一是推广可再生能源,青年可以通过举办绿色环保主题活动、组织可再生能源技术交流会议等方式来提高社会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使用率;二是开展环境保护项目,青年可以在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植树造林等方面开展项目;三是推动绿色投资,青年通过推广绿色投资理念、介绍绿色金融产品等方式,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绿色环保领域的投资;四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青年可以绿色出行、减少浪费、推广环保产品等,引领更多人加入绿色环保的行列中。
(三)医疗卫生
一是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青年医学专家可以开发智能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医疗卫生科技的交流和合作;二是基层医疗服务,青年医生可以开展义诊,为欠发达国家居民提供帮助;三是医疗卫生人才培训,青年医疗专家可以开展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帮助沿线国家医护人员提高技能水平;四是医疗卫生资源共享,青年技术专家可以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促进跨国医疗卫生合作,促进中外医疗卫生机构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育科技
一是推广在线教育,青年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5G等技术,帮助沿线国家的民众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二是创新教育模式,青年教育工作者可以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如游戏化教学、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为沿线国家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进科技转移,青年技术人才可以帮助沿线国家推进科技转移,为他们带来更先进的科技和技术;四是合作研发,青年技术人才可以参与到跨国合作的研发项目中,共同研究和开发符合沿线国家需求的技术和产品。
(五)旅游文化
一是旅游交流,青年可以参与组织或参加跨国青年旅游交流活动,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广旅游资源,提高沿线国家的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二是文化传承,青年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承本国传统文化,向沿线国家介绍本国文化和历史,参与跨国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向沿线国家展示各自文化的魅力和艺术水平;三是旅游服务,青年可以在旅游行业就业创业,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推广旅游目的地;四是旅游管理,青年可以参与旅游管理工作,推广绿色旅游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作者简介:
史志钦: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丝路百科杂志社执行总编辑;
池昊函: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
审校:张红霞
编辑:岳零然
执行副总编辑:季昌仁
监制:杨东平 徐志强 蒋 涛
丝路国际智库交流中心理事长:杨邦杰
丝路百科杂志社理事长:白庚胜
丝路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顾伯平